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8篇
工人农民   27篇
世界政治   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4篇
法律   549篇
中国共产党   201篇
中国政治   451篇
政治理论   133篇
综合类   7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监听是一种秘密侦查手段,在实践中已为侦查机关广泛采用,但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对之做出规制,导致司法实践中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迫切需要立法予以完善.比例原则在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其公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价值所在就是保障人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因此,比例原则与监听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她可以作为设计监听立法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标准,以此防止国家侦查权的滥用和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62.
罗智勇  冯黔刚 《证据科学》2012,20(2):155-164
刑事审判中,实物证据以其特有的客观性、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而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发挥着令人更为信服的证实作用,从而显示出实物证据的证明优势。但实物证据在刑事诉讼证明中,也存在其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实物证据的审查,应主要从其客观真实性、证据来源、保管和鉴定过程、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是否全面等方面进行。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实行有别于言词证据的裁量排除原则,即只有在相关部门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才对其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63.
对法律实践中存在的“知假买假”现象,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惩罚性赔偿时其是否适用,包括是否赋予“知假买假”者以消费者地位,其打假行为是否具有价值正当性的争论之中.但是,忽视这种行为的反契约性及其折射出的社会风险,必然怠于反思正当的规制路径.本文认为,应当以剖析假冒伪劣产品存续的时空条件为基础,确定政府、“知假买假”者和消费者在制假售假社会防治网络中的合理地位,以实现社会风险防控和契约精神捍卫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4.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在预设生活能够自理和生活不能够自理两种情形下,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当预期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期望独居的比例最高;当预期生活不能够自理时,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均提高。此外,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养老保险、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等均对老年人口的养老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5.
中国道路从广义上讲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经历种种挫折,逐渐开辟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中国道路的精神实质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道路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66.
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国情,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67.
经济地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类型的有机体,并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水平。经济地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构成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经济空间。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横跨欧亚两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区域发展千差万别,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并依据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合理开发和管理区域经济,是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的一贯做法,并形成了其本土化的特色。从经济地理的视角对俄罗斯境内客观存在的宏观经济地域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和联邦区三大经济地域是俄罗斯组成统一经济空间的基本架构。通过对其形成背景、基本功能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基本经济区作为苏联时期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正走向式微;经济地带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国家最宏观的东西地带关系,西重东轻的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联邦区作为新世纪诞生的新生事物,也从成立之初以政治为重的基础上,拓展了经济功能。研究三大经济地域在构建俄统一经济空间中的不同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俄经济发展的基本地域特征,进而认识其经济全貌。  相似文献   
68.
Integrating prospect theory and operational code analys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decision making of Chinese leaders during crises.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adopt the methodology of operational code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domain of actions of policy maker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ospect theory. We suggest that leaders’ operational code beliefs can help us to identify in which domain of actions (gains or losses) leaders are located during crises. Xi Jinping experienced two notable foreign policy crises in 2014, the ‘oil rig’ crisis with Vietnam and the ‘P-8 crisi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re examined in detail to illustrate Xi’s operational code beliefs and risk-taking behaviour of ‘confident accommodation’ behaviour during crises. To test the process validity of integrating operational code analysis and prospect theory, Hu Jintao’s operational code beliefs and crisis behaviour in 2011–2012 are then compared to Xi’s belief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of China’s crisis behaviour.  相似文献   
69.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职工参与机制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防止职工权益受到不当损害,降低企业并购成本,消除劳资之间的冲突。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了职工参与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对职工的告知义务,但存在职工参与的内涵界定模糊、职工代表机构未发挥实际作用以及法律后果缺失等问题。为完善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职工参与机制,应当明确雇主对职工的告知义务,规范职工参与企业并购的组织形式及其职能,并完善雇主违反职工参与规则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70.
Based on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petitioners and petition officials in Chinese cour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he petitioning discourse is organized and how it influences the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ss. It finds that the discourses between the petitioners and the petition officials are mismatched. The petitioners fight to frame their disputes in legal terms, while the petition officials use a “channeling discourse” to divert the petitioners to legal or extralegal institutions. The two types of discourse barely confront each other; nor are the substantive issues seriously debated. Since being channeled into other institutions does not resolve their disputes, petitioners start calling their petitioning experiences as injurious, blaming officials, and making new claims. Disputes are thus reproduced. The research sheds light on the petitioners’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peti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contextual reasons why the phenomenon of mismatched discourses occur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